Wednesday 27 August 2008

清朝12皇帝



后金太祖高,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后金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1626年天命十一年),原姓不明,后改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称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母为喜塔拉氏。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小时受到很深的汉文化的熏陶,并担任过明朝的下级军官。1582年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被尼堪外兰害死。为报仇,努尔哈赤次年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当时装备短缺,仅有十三副盔甲),也正式开始统一女真的大业。1587年攻克佛阿拉城,自称可汗。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1603年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三月,後金發動薩爾滸之戰,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大敗明軍,殲滅明軍約六萬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1625年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1626年在攻打由名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时被葡萄牙制的红衣大炮击伤,死在回沈阳的路上。终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太宗(1592年11月28日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43年9月21日八月初九),姓爱新觉罗,名皇太极(亦作皇太子、黄台吉),军事家、政治家。满族,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称后金天聪帝爱新觉罗阿巴亥,也称清太宗崇德(文)皇帝皇太极。

皇太极在世时期,保护汉族人、减轻农民负担,并迁都沈阳。1636年皇太极控制漠南蒙古后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他还诱使多疑的明思宗凌迟处死袁崇焕,为后来清朝灭明统一天下立下基础。

皇太极病逝于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晚十时,年52岁。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


清世祖顺治福临


崇德八年二月十六日(公曆1643年4月4日)承袭父位,时年六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九月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公曆1644年10月30日)即皇帝位于武英殿。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1651年)亲政。

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子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年仅24岁。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档案支持第一种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福临确实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极度反对,最终未能成行;而不久则死于天花。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皈依禅门的皇帝。

另一种民间传说就是说因爱妃董鄂妃因病去世,爱宗教的福临去当了和尚,而且这种说法一般还把董鄂妃与董小宛当作同一人。根据史学界的考证已经基本否定这种说法。

最近历史学家又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即炮击致死说,认为顺治在试图征服台湾时,被郑成功的大炮炮击致死。



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九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 (清)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二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有传说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他。

康熙在位期间被臣民称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隶遵化马兰峪,陵号景陵。



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禛
胤禛与政治
康熙四十七年黄河洪水情况恶化。在几位贪官的指挥下,灾民未能够得到需要的补助。康熙皇帝听说后,决定派出一位皇子来担当灾区筹款的艰难任务。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太子胤礽无能,也不想得罪人,为朝廷办事的胤禛与皇十三子胤祥一起决定当差。
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并设立军机处以加强中央集权,摊丁入地,废除贱籍,并且建立了秘密选储制度,使皇位继承问题制度化。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


雍正皇帝四十五岁即位,其即位经过至今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对其继位之说有多个版本。“雍正夺嫡”和“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并称“清宫三大疑案”。清朝官方史记所说,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内。之前,召七位皇子至病榻前(雍正不在其中,此时正代康熙在天坛祭天),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康熙遗诏》原文为:“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然而民间传闻康熙皇帝本意将皇位传给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而夺得皇位。但此传说有破绽,其中之一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此康熙的遗诏一定有满文的版本,皇四子胤禛不可能以汉文的方式篡改满文的遗诏。其次,当时还没有简化汉字,应该是“於”而不是“于”,所以不应该出现可能被篡改的情况。再次,清朝文档应称“皇四子”或“皇十四子”,而不是直接称呼。因此更不会出现被修改还可读通的情况。
此外,一说康熙传位皇四子胤禛的用意是让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将来继承清朝的皇位。
雍正继位后,对其兄弟手段颇为毒辣,用各种方式进行迫害。例如皇位的竞争者之一康熙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是非常优秀有才能的一位皇子,他先被雍正封为亲王,后又打成“阿其那”(有学者认为是“猪”的意思,现在有学者认为是“不要脸”的意思);而康熙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被打为“塞思黑”(有学者认为是“狗”的意思,现在有学者也解释为“不要脸”的意思)。他們即使向雍正上書,也要署名為“愛新覺羅阿其那”及“愛新覺羅塞思黑”。康熙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得知康熙驾崩后,从西宁抚远大将军任上赶回吊丧,雍正却不允许其进城,后又下旨令其在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对其监禁。雍正所为引起别人对其夺嫡的猜测,为平息传言,雍正下令撰写《大义觉迷录》,但是存在的矛盾之处使人觉得欲盖弥彰,更加怀疑。

也有说法认为迷信的雍正死后不随其父康熙落葬于清东陵而葬于清西陵是因为怕死后因夺嫡一事在地下见罪于祖宗

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氏-弘历

清高宗乾隆(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爱新觉罗氏,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颙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他自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诗,作诗数以万计,又精通擅长武术。主要施政特点是宽猛相济。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他同时又比较好大喜功、专制骄横,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文字獄,政治上也越来越腐败。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国库逐渐虚空,百姓生活贫苦,嘉慶元年(1796年),發生白蓮教民變。应该说,清朝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为名禅位于子颙琰,是为清仁宗,又号嘉庆帝,自称太上皇,仍然继续执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去世为止。


清仁宗嘉庆,爱新觉罗氏-永琰

清仁宗嘉庆(睿)皇帝(1760-1820),爱新觉罗氏,讳颙琰,原名永琰,生于乾隆二十四年,是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二十五年封令妃之子永琰为嘉亲王。乾隆连立两位太子都早早去世,到乾隆晚年才立第三次太子,这次,是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禪位嘉庆帝。嘉庆继位後最初四年,太上皇乾隆帝还控制着政治局面。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颙琰开始亲政。亲政仅六天逮捕乾隆朝时大奸臣和珅,但是和坤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嘉庆帝所有,所以当时有民谣讽刺曰:“和坤跌倒,嘉庆吃饱”,形容当时统治者的贪婪与朝政的腐败。 嘉庆帝时期,官吏贪污,政治更加腐败,还爆发了白蓮教、天理教等农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漕的難題,清朝国势日非。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突然暴亡。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遭雷击而死。


清宣宗道光,爱新觉罗氏 绵宁

清宣宗道光皇帝(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爱新觉罗氏,讳旻宁,原名绵宁,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皇帝。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他比较朴素,但是却不能明察秋毫,为人优柔寡断,又是一个平庸之人,所以导致清朝国势更加衰弱。在位期间曾支持林则徐禁烟,之後鴉片戰爭爆發,由于道光帝不能知人善任、缺乏准备,以及武器装备相对比较落后等原因,清朝战败于英国。道光帝罢免林则徐,并与英人求和,簽訂近代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及開放五口通商。自始開啟中國五千年未遇之大變。在位30年,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历史学家称这时期为“嘉道中衰”。

清文宗咸丰,爱新觉罗氏-奕詝

咸丰帝咸丰帝奢侈无度,纵情声色,朝政十分腐败,清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在位期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外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進一步丧失了主权,大清国逐漸淪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並把自己的故鄉滿洲割讓予俄國,是為中國近代一大國恥

清穆宗同治,,爱新觉罗氏-载淳

同治帝六岁即位,一直在母亲的控制下,十八岁親政,次年即病死。同治在位的期間,西方列強未有入侵,而太平天國已被消滅,清室亦興辦洋務,頗有發憤圖強之心。此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

穆宗本人却十分无能,他只知道看戏、享乐,不好读书,因此说同治皇上是“浪荡天子”一点也没错,甚至可以和大昏君明武宗相比。

據清室記載,同治帝是死于天花。另民間傳说同治是死于梅毒。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


清德宗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胞妹。因穆宗早死无后,又为文宗(咸丰帝)独子,慈禧太后便立和自己血缘最近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9岁。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他,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后,载湉逐渐在自己周围建立了以翁同龢、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争夺最高权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亲政。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由于国家积弱与内斗严重而失败,中国战败后光绪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自此他锐意变法革新,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于1898年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等四军卿架空原有军机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保守派的反对。1898年8,9月间,由于两派斗争激烈,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载湉打算依靠自己亲自提升的候补侍郎袁世凯发兵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慈禧亲信)围颐和园(慈禧所居)*,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太后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储为背景,义和团在旗下权贵的支持下引起动乱,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逃亡至西安。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才回到北京。此后处境虽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

1908年秋病逝于瀛台,时年38岁。因他比慈禧只早死一天,所以就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一说他为慈禧(或谓李蓮英,或谓袁世凯)毒死,一说他自然病死。光绪无后,即以其侄、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1909年(宣统元年)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清遜帝溥仪,爱新觉罗-溥儀


=======================
后金太祖高,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
清圣祖康熙
清世宗雍正
清高宗乾隆
清仁宗嘉庆
清宣宗道光
清文宗咸丰
清穆宗同治
清德宗光绪

No comments:

My photo
London, United Kingdom
twitter.com/zhengxin

Facebook & Twitter